--解读《绝句·两个黄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们学习这首诗,是在小学课里。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动静结合的写景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今天,我们站在杜甫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下,来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的深层含义。

“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描写的是近景,即眼前景象。翠柳象征春天,黄鹂象征美好,“两个”比喻结伴、象征缘份。这句告诉我们要珍惜青春、珍惜时光、珍惜缘份、珍惜眼前,一句话“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一词的意思最早出于佛学典籍《阿难说经》里的:“慎莫念过去,亦勿愿将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活在当下的这个思想在佛教兴盛的唐宋时期非常盛行。很多大诗人都流露出这个理念。比如北宋晏殊的《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正如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说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惧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写高空之景,白鹭愈飞愈远,比喻很多的人和事正在离我们远去!“一行”表示许许多多的,“白鹭”象征长寿、幸福。意思是,过去许多的幸福时刻已经过去了。渗透出“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无耐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怅然!不由使人联想到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千古名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这句写远眺窗外的景致。意思是,我们可以看到西岭上千年的积雪、万年的冰川,但是我们永远不会看到千年前狂风中的飞雪和那个结冰的夜晚。这千秋积雪曾经陪伴了多少的人来人去,可没有一个曾经的古人会看到今天的积雪。可谓与李白《把酒问月》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异曲同工。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写的是门前的景象,比喻诗人面对的现实情景。诗人看过翠柳、黄鹂、白鹭、青天之后,又望见西岭积雪,最后把眼光落在门前的船只之上。船只不是重点,重点是“东吴、万里”四个字。大家知道,东吴就是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一带,正好是我国徽商、浙商、苏商起源之地。所以“东吴”的船,就是商船。诗人看完窗外景色,浮想连篇,最终回到现实,门前锦江荡漾,商船云集,不远“万里”而来。诗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开放下,更多的人是为了柴米油盐,还有那填不满的欲望在苦苦挣扎。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反映出诗人淡泊名利、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景况。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你也太会联想了吧?”这个问题问的好!要回答是不是联想的问题,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杜甫和他的佛学思想。
杜甫一生广结佛缘,倾心佛教。游寺访僧,求法参禅是他所爱。曾到五台山研习佛法,写下许多佛寺题材及谈禅说佛的诗作。他的《秋日夔府咏怀》诗中写到:“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双峰”指禅宗四祖道信所居之湖北黄梅双峰寺。“七祖禅”指北宗七祖普寂的禅法。表达了诗人对北宗禅的崇仰。

杜甫游四川梓州邓县牛头山鹤林寺时,作诗《望牛头寺》: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此诗通过写牛头山景色,表达诗人对禅居修行生活的向往。诗句直接用禅语入诗,极富禅意。

总之,这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佛教思想,也映射出杜甫在穷困潦倒、流离失所的生活状况下欲逃离现实的思想。这首诗提醒我们:在得意之时,能不忘初心,找回本真;在逆境之中,能珍惜眼前,珍爱自己;在忧伤之时,能学会释然,看开放下;在失败面前,能点燃希望,重振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