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2008年1月起,全程参与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甘肃馆创意设计、组展搭建、世博会试运营、开幕式、甘肃馆日常管理、甘肃活动周、世博会闭幕式、甘肃馆撤展等各环节的筹备组织工作。当时我在原甘肃省投资贸易促进局任综合处处长,世博会期间兼任上海世博会甘肃馆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综合管理部部长,2010年前前后后在上海累计工作了153天。此段工作经历给我人生历程刻画下了可谓浓墨重彩、得益匪浅、受益终身的烙印。
如何在上海世博会展示甘肃,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大主题,从2007年10月起,甘肃省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参博办的工作人员开始了思考、筹划、设计、建馆的历程,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争论论证,已无人能说清、无从考证。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大学和省内的专家学者经多次研讨,结合甘肃省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特点,确定了甘肃省参博主题——“丝路·城歌”。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甘肃境内城市的兴起、衰落、再生,都与丝绸之路有关,这条路赋予了甘肃城市命运轨迹、生命特征和精神内涵。甘肃正是沿着这条路,从历史走向现代,走向未来;从古城雏形的遗址、屏藩中原的边城到开放前沿的中心、国家建设的基地、生态保护的前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赋予甘肃城市发展锲而不舍的生命气质和以强国安民为己任的大局意识。
2010年4月20日世博会试运营开始,在600平方米的展示区域内,以丝绸之路沿线甘肃城市的发展、兴衰与再生为主线,将古代与现代融合,历史与未来交汇,采用实物静态展示、多媒体互动演示、视频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展示方式,充分演绎“丝路·城歌”主题,利用“莫高窟”“万国博览”“读者书卷”“治沙治水”“城市展示”“畅想剧场”“新能源互动”“循环经济”和“演艺舞台”等丰富展项,充分体现了甘肃城市全局的视域、开放的胸襟、自强的精神、和谐的理念,揭示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通过城曲——开放与融合、壮歌——环境与发展、新韵——创新与未来三大板块内容,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集中展示了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海世博会的规模之大,周期之长,面临的困难之巨,对甘肃参博人来讲都是前所未有、极其严峻的考验。兰州与上海相距2000多公里,气候、饮食习惯等相差甚远,高温、潮湿、暴雨等自然环境也是对大家的挑战。远距离“作战”有诸多不便,如工作人员要出园购买打印纸、硒鼓等小物件,往往就要花费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园内进物品,按规定申报手续后要等到零点才能放行,往往凌晨四五点物品才能搬运到位。位于中国馆序厅最前端的甘肃馆,因位置突出、内容丰富、展示手法新颖,平均每天都吸引着2万—5万人次的观众,在5月1日至10月31日的184天内,甘肃馆累计接待境内观众约620万人次、境外观众4500多人次,其中贵宾团组约390个。美国、芬兰、德国、以色列、日本、法国、加拿大、英国、沙特、伊朗和美国洛杉矶华人社团组织的“华人华侨回家看世博”等境外观摩团参观了甘肃馆。台湾、港澳观众更是踊跃参观、赞不绝口。
甘肃馆除演艺和讲解人员之外,负责综合管理、展示运营、消防安保的现场值班工作人员平均不到10人,与绝大部分工作人员在三四十人以上甚至百人的兄弟馆相比,人少责任大,是所有省区市馆中工作人员数量最少的之一。
此生幸运,参与世博;此生无愧,奉献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