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菲菲) 8月19日,西宁海关发布消息,据统计,2025年前7个月,青海省进出口总值41.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增长49.3%。其中,出口36.9亿元,增长90.3%;进口4.9亿元,下降43.2%。进出口、出口增速连续7个月居全国第一。
外贸主体数量稳步提升,民营企业为外贸增长主力军。前7个月,我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89家,增长13.2%。其中,民营企业175家,较去年同期净增加25家,进出口36.3亿元,增长74%,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86.9%,较去年同期提升12.3个百分点,对全省外贸增长贡献率达112%。
市场多元化持续推进,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保持稳健增长。前7个月,我省共与100个国家(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75个,进出口34.5亿元,增长66%,占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82.7%。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17个国家进出口实现翻倍增长,其中进出口额排在前3的国家是匈牙利、俄罗斯、越南,分别进出口16.8亿元、3.3亿元、2.7亿元,分别增长13.9倍、1.5倍、4.6倍。
“新三样”产品对出口贡献突出,盐湖化工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前7个月,我省“新三样”产品出口17.9亿元,增长11.8倍,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8.4%,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达94.2%。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16.9亿元,增长16.9倍,为我省第一大出口商品;光伏产品出口0.9亿元,增长1.1倍。同期,我省盐湖化工产品出口5.6亿元,增长2倍。其中“镁系”相关商品合计出口2亿元,增长5.3倍;初级形状聚氯乙烯出口1.9亿元,增长1.6倍;碳酸钠(纯碱)出口1.1亿元,增长1.9倍;氢氧化钠出口0.5亿元,增长1.9倍。
农产品出口总体保持增长,“双冷”产业持续走热。前7个月,我省“青”字号特色农产品出海势头强劲,累计向46个国家(地区)出口4.5亿元,增长47.6%,出口农产品种类达95种,较去年同期新增56种,出口增速连续6个季度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枸杞出口1479.2万元,增长34.8%。冻鳟鱼出口3875.7吨,增长1.2倍;蔬菜出口2119.6吨,增长1.7倍,出口品种较去年同期新增13种;马铃薯出口3944吨,去年同期无出口。
“头雁”效应持续发挥,外贸主力市州压舱石作用明显。前7个月,西宁市仍为我省外贸稳量核心,进出口33.3亿元,增长43.9%,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9.8%。海南藏族自治州、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紧随其后,分别进出口3.1亿元、2.7亿元、2.5亿元,分别增长1.2倍、24.4%、1.4倍;以上4市州对全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100.6%。同期,海北藏族自治州进出口912万元;玉树藏族自治州进出口463.7万元;黄南藏族自治州进出口17万元;果洛藏族自治州进出口2.9万元。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