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民政局公布了第四批苏州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相城区黄桥街道2处地名入选。地名积淀着城市发展的文脉基因,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底蕴,折射出时代变迁,更承载着百姓乡愁。从一个个鲜活的地名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桥的魅力。
朝阳河
朝阳河地处相城区南部,东西流向。西起西塘河,东至白荡,入阳澄西湖,流经黄桥街道大庄村、方浜村等村落。朝阳河长13.88千米,水位2.8米时,河面宽15.2-17.2米,流域面积0.225平方千米。
该河于1975-1976年由黄桥、陆墓两公社组织1500多名民工,通过拓浚强盗港、横泾港等旧河道并开挖新河连接而成,形成底宽15-20米、深3.5米,可通航20-40吨位船只的重要水道。作为人工开凿的区域水系连接纽带,朝阳河能为沿线村落社区提供水运便利,其积极的文化象征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在当地获得高度认可。
“朝阳”二字凝聚着人们对光明与发展的永恒追求,是独特的地域精神符号,沿用此名不仅可以延续其精神内核、维系情感联结,更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待。
西塘河
西塘河北起望虞河东侧琳桥港,南至苏州外城河钱万里桥,全长17.87千米。河道底宽40米,两岸堤顶高程5.5-6.0米。西塘河两岸地势低洼,地面高程3.5-4.5米,两岸有76条支河。
《黄桥镇志》自然环境章载:“西塘河,旧时称野鱼池弄,现亦称青台河,是苏州南北运输的主要河道之一。”古往今来,北方的木材、煤炭等水运物资大都经西塘河运往苏州市。
“西塘河”地名的由来兼具民俗基础与地理指向,其曾用名“琳桥塘”、别称“野鱼池弄”“青台河”“长荡”“大龙江”等,在《苏州水利志》《黄桥镇志》《苏州河道志》等多部文献中留下印记。这些名称的更迭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地理认知与功能定位,展现出独特的历史人文珍稀价值。
古往今来,“江南的水”已浓缩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鲜明的标识性符号。黄桥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三分之一,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水在广袤大地上快意流淌,恣肆地划出纵横交错的水网。
这里得水之利,因水而兴,黄桥先民的生活、生产“游弋水上”而“一日不可废舟楫”。这里得水滋润,因水而美,在漫长岁月中孕育而生的“桥文化”“荷文化”“渔文化”,共同氤氲出江南小城特有的美景与诗意。
地名蕴藏了宝贵、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地名文化就是保护独特的地方文化与乡土情怀,黄桥街道将持续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活化利用,推动地名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通讯员 相黄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