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县区积极协助企业享受“免费办公”政策利好,图为梅州综保区创新创业孵化园。 受访者供图
“现在有个‘免费梅州’的政策,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免费住宿,需要准备的材料少,线上申请就可以。”在近日举办的招聘会上,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正在向应聘者宣传“免费梅州”政策利好。“这样不仅为来梅求职面试的人员省下了开支、解决了住宿难题,更增强了求职者前来应聘的意愿,企业也能更广泛地招纳人才、优中选优。”企业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梅县区深入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加快落实“才聚梅州大行动”各项重点任务,着力打造“政策+硬件”“双引擎”,以更大力度、更优举措,持续推动“免费梅州”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
化被动为主动
实施精准“靶向式”宣传
近期,梅县区专门召开了全区人才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利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矩阵,加大“免费梅州”政策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免费梅州”政策的知晓度和吸引力。线上,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免费梅州”政策介绍、部门“一把手”访谈、人才代表“现身说”、第一视角现场体验等短视频不断扩大宣传流量;线下,在全区各单位、酒店景点、交通枢纽等公众场所和人流密集地点投放标语横幅超2500条、各类宣传手册约3万余份、数字化大屏播放宣传约1000处,开展政策宣传咨询活动20余场次,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梅县区紧扣‘免费梅州’政策要求,根据各单位的职能,分设了各专责小组,按照明确的分工,结合各自业务领域,以企业、个体需求为导向,做好精准宣传,强化主动靠前服务,让更多企业和个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利好。”梅县区发改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在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梅县区进一步强化精准靶向宣传,找准工作的新切口,以申请人的角度审视、优化工作全流程,化被动等待审批为主动靠前服务。企业主动宣传是梅县区凸显需求侧,提升“免费梅州”政策响应度的一个生动缩影。
企业的主动离不开政府的主动。“我们深想一层、多走一步,主动筛选、联系符合‘免费梅州’政策条件的在册企业和个人,增强工作精准性,通过全程‘保姆式’的服务,积极协助企业享受‘免费办公’政策利好。”梅县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谢振华向记者表示,梅县区不仅将创业孵化园综合楼共2.6万平方米改造成免费办公场所,为8家企业减免租金,更深化服务职能,主动帮助企业对接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从流量到留量
最长可享6个月免费住宿
在受理“免费住宿”业务的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卢荣平告诉记者,梅县区紧扣为民服务的宗旨,制定了详细的申请流程和管理办法,大幅简化了申请材料,申请人直接网上申请“一次不用跑”,提交后就会有专人负责对接跟进。
“为了让更多人应享尽享,对于不熟悉网上申请程序的‘免费住宿’申请人,我们还提供代填服务,申请人只需到人才服务中心线下提交相关材料即可。”卢荣平说。
据了解,为让“免费梅州”政策惠及更多来梅求职创业人才,梅县区在城区和黄金地段,统筹5家酒店共计540间房、4处近1.3万平方米房产共计240间房,供来梅求职创业人才居住,人均可享受不低于20平方米的免费住宿面积,免费入住时间最长6个月。
细致贴心的服务让企业、人才感受到了梅县区为企着想、予人才便利的温暖真诚。完善的配套设施则是梅县区把宣传流量转化为吸引来梅企业、人才留下来的又一实招。
在梅县区城东镇竹洋村,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我们标准厂房规划用地面积超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已建有4栋厂房和2栋5层以上综合楼,建设绿化、停车场、充电桩等相关设施一应俱全,可满足企业办公生活、生产研发、展示销售等全流程需求。”谢振华告诉记者,已建成的竹洋标准厂房将作为“免费生产”的重要场所,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拎包入驻、即驻即产。
按需定制套餐
“短期红利”变“长效动能”
梅县区以“免费梅州”政策为纽带,通过“政策+资源+生态”三向发力,推动服务从“解决眼前需求”向“赋能长远发展”跃升。
一方面,强化政策协同性,聚焦跨部门协调联动,整合区发改局、区民政和人社局、区科工商务局、梅县产业园区管委会等职能,按需定制“免费梅州”政策组合套餐,形成“政策找人、资源随行”的服务闭环。例如,可根据来梅企业需求推出“免费住宿+免费办公+免费生产”组合套餐,一次性解决来梅企业住宿、工作、生产等难题。
另一方面,延伸服务价值链,将“免费梅州”政策与产业生态培育深度融合。梅县产业园区管委会主动搭建企业对接平台,为入驻企业精准匹配上下游合作伙伴,促成12家制造业企业与本地供应商达成合作意向,降低生产成本超6%。同时,围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全面摸排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开展组团式赴省内外高校引才活动,不断为企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政策吸引力是‘敲门砖’,发展支撑力才是‘定心丸’。”梅县区发改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将持续抓好“免费梅州”的政策宣传,聚焦实绩实效,有力降低来梅求职创业者和企业的成本,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推动梅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通讯员 何诗凯 侯丹飞 萧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