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见青年薪火
古老纹样正跃动着青春脉搏
从苗绣少年的指尖匠心
到一缕香的跨时空对话
再到面团的华丽变身
……
五一劳动节
我们聚焦非遗传承中的年轻人
看传统与新潮
在勤劳的双手中
碰撞出奇妙火花
今天
一起认识面塑制作技艺
非遗传承人陈远

“有人说,面团是'死'的,但在我手里,会让它变成'活'的。”
今年37岁的陈远,用热爱、信念和一双巧手,捏出了非遗传承的新篇章。作为红花岗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的传承人,他将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融合,用面团 “塑” 写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

走进陈远的面塑工作室,只见他坐在案台前专注地进行创作,运用不同的塑形刀,在不足掌心大的面团上雕琢神兽的面部特征。黑色的面团经他反复揉压后泛着绸缎般的光泽,拇指与食指配合着推、拉、捻、搓,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表情便呈现出来。

陈远的非遗之路始于儿时的厨师梦,在学厨的过程中,他对果蔬雕情有独钟,每当攻克一项技法,或创作出一件较为复杂的作品,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后来接触到泡沫雕塑,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他练就了扎实的造型功底。此后,他不仅在厨艺领域拜师学艺、精进技法,更主动向文化、绘画老师求教,在增强文化底蕴、提升构图技巧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创作思路,形成个人风格。

九年前,他偶然接触面塑,被其 “无缺陷、可永久保存” 的特性吸引,转而投身这一传统技艺。凭借多年雕刻经验,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和把业余做成专业的信念,他迅速掌握面塑核心技法:揉、捏、剪、挑、镶、搓,手掌为案板,指尖为刻刀,面团经他之手幻化成活灵活现的人物与动物。
传统面塑易干裂、缺乏韧性的难题曾困扰陈远。经过不断学习和反复试验,他总结出三种配方。就像厨师调配酱汁,每种配方都有独特的 “火候”。不同配方针对性对应人物面部、肢体、配饰等部位,成品可保存数年不裂,实现了成本控制与艺术效果的平衡。

为提升标准化生产效率,陈远自制了铠甲、图腾、腰带、花卉等部件模具。这些模具并非简单复制工具,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巧思。
“模具就像是面塑创作的‘乐高积木’,既保证了效率,又能激发无限创意。” 陈远介绍道。比如,他制作的铠甲模具既保留传统纹样的古朴美感,又融入现代人体工学的线条设计;花卉模具采用分层结构,通过不同组合方式,可快速制作出形态各异的花朵。

“面塑不能停留在‘老样式’。” 陈远将现代美学融入创作,作品突破传统民俗主题,转向写实风格。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花鸟、神兽题材,而是将动漫卡通形象、影视剧人物等流行元素融入创作,塑造出 “哪吒” 与“龙形敖丙”的组合等作品。

在陈远手中,传统与潮流碰撞出奇妙火花。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里,藏着非遗传承的突围密码,让面塑这一古老技艺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
陈远坦言:“希望更多年轻人看到,面团不仅能蒸馒头,还能塑山河。面塑传承到我这里是第五代,我也在继续往下传。虽然捏不成金山银山,但能捏住传承一千年的魂,我觉得值了。”
揉的是面,塑的是魂;守的是艺,传的是心。当陈远的手纹渐渐融入面团,我们知道,这门古老技艺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个姿态,在新时代的掌纹里继续生长。
全媒记者:向婧 陈义鹏
视频制作:郑英
制图:袁泉
编辑:艾梦莹